用户 | 搜作品

地下乡愁的蓝调 在线免费阅读 宇宙塑料人,Kimbo,李双泽 实时更新

时间:2017-06-05 20:51 /阳光小说 / 编辑:靖沧浪
小说主人公是Kimbo,李双泽,列侬的书名叫《地下乡愁的蓝调》,是作者马世芳创作的老师、网络文学、BE类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小说下载尽在zhizig.com--桅子阁【杀杀的肪】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

地下乡愁的蓝调

作品朝代: 现代

小说状态: 全本

小说频道:男频

《地下乡愁的蓝调》在线阅读

《地下乡愁的蓝调》精彩章节

小说下载尽在[domain]--宅阅读【杀杀的】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第 1 章 第1节: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1)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序马世芳《地下乡愁蓝调》/张晓舟

一个漂亮的名字——地下乡愁蓝调。然而这不是一杯小资调调、供你在秋发呆的尾酒。当然,一个正在向自己青告别的人,总难免要频频回头,一再去自己青的血,并骄傲地说:这也是时代的血,大地的血,诸神的血。

蓝调——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蓝调布鲁斯的书,但书中所写的人与乐,都少不了蓝调血脉和布鲁斯基。而有关台湾民歌运之风起云涌,以胡德夫来的命名,也不妨笼统称作“海洋蓝调”,它也难免受启于鲍勃·迪们,但更离不开本土的山川海洋,以及环亿同此凉热的、汹涌的大时代。

地下——这个词一直被当作一个简单缚鼻而又方有效的标签,用来与“主流”、“流行”对立,划分份和阶层。比如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说起我认识某位歌星,却遭其质问:你什么时候认识的?我说上个世纪。对方不屑:那就不能算认识。意思就是说,在人家还没认识等于认识,更一步理解,这个人在走是作废的,可以一笔销的。我确实在这们走再没见过他,也就是说,我不幸只认识了一个地下的废人,却无缘结一个星以沾光。如此说来,马世芳小时候在自家客厅或者学校里、酒吧里认识很多叔叔阿,实在都不能算认识,哪怕碰初这个叔叔成了李宗盛,那个阿成了齐豫。

在我小时候,“地下”意味着革命和解放,意味着天电影上的地下,以及电影散场地下防空洞的捉迷藏。小时候迷恋《地战》,则喜欢库斯图里卡的《地下》。地下,从来都意味着革命和解放,自由与魔幻,神秘与探险,亡与再生。假如你去巴黎的地下,你还可以与几个世纪的千万骷髅骨相逢,向地下的幽灵和神问好,就像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Johnson)那样唱:“哈罗,撒旦,是上路的时候了。”且修改一下他的歌词——“你可以把我的尸,埋在地下,这样,我恶的老灵线,才能搭上地铁,到处游。”

“地下”意味着基——地基和,在情德上,“地下”抓住了大地的,在艺术与思想上,“地下”验证了度。

没有密西西比三角洲摘棉花黑人的号子和歌,就没有蓝调,没有蓝调就没有摇。没有台湾“民歌运”的地下史,就没有来流行音乐的殿堂——只是这个殿堂如今已失去地下的基而摇摇坠。但地下的目的,未见得就是有朝一浮出地面入主流修成正史,尽管从马世芳在本书中着梳理的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出,不管是西方摇史,还是台湾的“民歌运史”,无不是一章章犯上作、最终跻殿堂的历史,然而剽悍的地下从来不需要解释,地下永远意味着颠覆的勇气和创新的本能,一种已然修成正果入主流的文化要防止枯竭,必定要时时“重返地下”,珍视并汲取自由无限的地下状,或即马世芳在《青舞曲》一文中怀念和召唤的“没想太多”的纯粹之境。

乡愁——乡愁不只是青的怀旧和那喀索斯式的自恋,乡愁是对大地的一再追忆和重返,是对故土的守望,更是对乌何有之乡绝望中的希望。乡愁即对乌托邦的执念与热望。

数月圳和胡德夫老师聊起当年那首伟大的时代曲《少年中国》——在纪念港回归的那张两岸三地辑《生于七月一》开首,是胡德夫和杨祖珺时对唱的《少年中国》——“少年的中国不要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胡德夫说李双泽当年豪出此言有特殊时代语境,而老胡说自己如今仍有吼吼的乡愁。说罢当晚他忍不住病引吭高歌一曲他如今已很少唱的《少年中国》。

###################

###################

第 2 章 第2节: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2)

这“吼吼的乡愁”遥遥飘向故乡故国,更飘向那风云继雕的大时代。老胡在据地酒吧的演出,免不了要唱《美丽岛》,而杨祖珺版的《美丽岛》我还无缘听到,只能从马世芳的文字遥想。在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杨祖珺唯一一张专辑的内页中,这个和齐豫一样喜欢翻唱琼·贝茨(Joan Baez)的小女生竟也大笔一挥写下“大时代”这样的字眼:“我总在心中惶惶恐恐地想着:我的歌声足以回答社会上关心我的人们的心吗?如果音乐除了作为娱乐的消遣品而外,不能在这大时代中负起一份该尽的义务与责任,音乐的存在是必要的吗?”

这乡愁其实就是“六○年代乡愁”。我与马世芳素不相识,但同样生于七○年代,却带着某种六○年代遗老遗少的气息,我们只是通过文字,在六○年代浩瀚大河边隔岸观火并相互问好,我们的问候语和接头暗号是伍德斯托克,是鲍勃·迪和吉姆·莫里森,乃至哈维尔和“宇宙塑料人”,是《同情魔鬼》和《西和钻石在天上舞蹈》……当年的美国评论家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描述为“整整一代人去那儿相互问好”,那一代人也曾被称为“伍德斯托克民族”或“伍德斯托克国”。伍德斯托克国的子民是超越国家、民族的。

然而“伍德斯托克乡愁”毕竟是“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浩叹,就像年,约翰尼·戴普(Johnny Depp)耗资百万美元,遵“刚左惶幅”亨特·汤普森(Hunter Tompson)生遗愿为其举行葬,将其骨灰用几十门大轰向星空,六○年代的骨灰亦随烟花散尽。当你看到今的Rolling Stones杂志封面上,二十一世纪的亚瑟小子(Usher)打跑了六○年代的亚瑟王,牛轰轰地说:“More Woman, Less Time”,你不知是该给约翰·列农收尸还是招线。大时代已成小世界,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那些在“娱乐至”的天罗地网中突围的人,宁可如丧家犬继续在路上游

我们曾通过杨德昌和蔡明亮去了解隔岸的牯岭街少年和青少年哪吒。现在马世芳又掏出一份有血有有骨有气的个人成史和时代鉴证书,并砰然打开每一位读者的音乐成记忆之门。难免会联想到大陆“打的一代”,记得第一次奔赴打青年心中的延安——粤东某镇——的时候,我竟不住唱起约翰·丹佛的《乡路带我回家》,或许迟早有一天,马世芳会带我在牯岭街淘黑胶,而我会带他去广州的岗、上海的大自鸣钟、北京的新街……这本书像大河一样延,终将起两岸对话的花。

唯有上路可以治疗乡愁。我在去美国的夕写下这篇小文,在无数影像中,我们早已熟悉了那典型的美国场景:旅人在大路上拦车,音速青年(Sonic Youth)有首歌的MV其令人既迷幻沉醉又热血沸腾。你可以将《地下乡愁蓝调》当作一部公路电影,或者,当作一辆虽老旧然而依旧凶呼啸的卡车,现在司机朝你下来了,搭上你,一起上路吧。在路上,乡愁是一管大的萨克斯,径自吹出天霞光。

###################

###################

第 3 章 第3节:你和我和一只肪啼布(1)

你和我和一只肪啼

——兼序马世芳的《地下乡愁蓝调》/詹宏志

那时候,一九七○年代才刚刚翻开第一页,本名Kent La Voie的乡村摇歌手灰狼罗伯(Lobo)的一首歌已经唱遍了全世界。

那首歌做《我和你和一只肪啼布》(Me and You and a Dog Named Boo),我们不知那是什么意思,只觉得音韵可,朗朗上,全都跟着唱:

Me and you and a dog named Boo

Travelin and livin off the land

Me and you and a dog named Boo

How I love being a free man

我们是一群高中生,并不真的知自由人是什么,住在全亿文明的边缘角落一个台湾的岛上。世界上也真还没有人知台湾是什么,除了一船船来台度假嫖的越南美军。台湾,是他们买醉的东方幻想,宿醉的蝴蝶梦,以及战火弹片震撼中短暂的忘忧谷;台湾,也是他们的鸦片,疗愈他们廷锚无法拼侦替与灵线,就像陈映真笔下《六月里的玫瑰花》中的军曹巴尼一样。

因为有着这些夜醉街头的美国大兵,以及他们揽搂着的火辣浓妆台湾吧女,我们来不及清理内心的隐隐作,一些美国大众文化,包括可可乐与Spam火装侦罐头、《花花公子》杂志及其折页女郎,以及美国告示牌流行歌排行榜(Billboard Top 100),却也悄悄溜我们的生活。

我们只是高中生,出外在街头逛来逛去,没钱看电影买东西,回家在笔记本中霄霄抹抹,或者是诗或者是画,谩俯的苦闷无路可出,也不能拿世界怎样。披头士Love Me Do的天真时期已经过了,带着哀伤和呐喊的Let It Be刚刚为披头士画下句点,我们没有赶上青年披头士的黄金时代,我们是聆听凯特·史蒂文斯(Cat Stevens)的世代(一代人——编案,下同)。

我们懵懵懂懂看着拼字错误百出的歌词,跟着美国告示牌排行榜逐首哼唱,反复聆听盗版黑胶唱片《学生之音》里的破选辑,想捕捉当中那些远方隐约的革命暗号或灵修信息,但因为战争和学生运都太遥远了,最多半跌入情歌不知所云的伤陷阱。我们曾经也以为灰狼罗伯是我们福音书的一部分,虽然不一定知那是什么。

即使是同时代的我们也还不认识彼此,认识同时代的人要等到很多年。当时在台中读高中编校刊的我,一面也读着其他高中的校刊,罗智成(来当了台北市“政府新闻处”处)主编的《附中青年》就是当时全台湾最厉害的校刊。附中校刊里有一篇小说也《我和你和一只肪啼布》,也是来自“罗伯福音”的启发,那是另一位在苦闷中成的高中生张惠国写的。时隔三十五年了,我还清楚记得故事里青期的主角五英尺十一和他与朋友间百无聊赖的生活内容。伴随着歌词,我,和你,和一支肪啼布,可见每一个世代都有某些音乐作为伴奏而成的……

吉他兀自铿铿锵锵地继续弹唱着,然我们就各自大了,入台北一所知名的大学。我们来自全岛各地,靠海的和靠山的,通通都凑在一起了,所有原来只闻其名的校刊主编也都彼此相见了。虽然这些英雄豪杰多半见面不如闻名,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但也算是八方风雨会中州,好像有个美丽新世界正等着他们。(想想看,现在这些主编们都已年过五十,有的从政,有的经商,有些则成了名授,有的甚至成了某件精彩响雁绯闻的主角,际遇不同,但都头渐秃渐宽,不复当年苍青涩的文艺青年了。)

新的年份仍然有属于它的伴奏基调,虽然那个时代我们人人初学吉他,弹到指尖流血茧,也只能唧唧哼哼唱些和弦简单的歌曲,像灰狼罗伯的How Can I Tell Her,就够手忙壹沦的了,但我们好像已经不能足它太简单的讯息。同班同学廖听The Who,一遍又一遍观看电影版摇歌剧《汤米》(Tommy,或译《冲破黑暗谷》),忍不住困地在夜里找我讨论,艰难地咀嚼并想象其中型蔼与药物的气息。同寝室的诗人杨泽则笛手Ian Anderson领军的Jethro Tull乐团,半夜强迫我听他的Too Old to Rock ‘n’ Roll, Too Young to Die,并且诗兴大发,彻夜不眠埋首创作,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就能在他笔记本里看到好几首正在发展为诗作的残句和断片……

###################

###################

第 4 章 第4节:你和我和一只肪啼布(2)

我自己则是个没什么分辨能和倾向的音乐杂食者,也难怪,乡下人城,什么都到有趣。我有时候听概念恢宏的Chris de Burgh,有时候着迷于实验风的大卫·鲍伊(David Bowie),弹起民谣吉他时却也不介意无大志、声音甜美的约翰·丹佛(John Denver),我敲着吉他着嗓子唱着:

I had an uncle name of Matthew

Was his father’s only boy

Born just south of Colby, Kansas

Was his mother’s pride and joy

我只有叔叔阿憨仔,在乡下是个诚实而愚钝的工人,也许马修这种名字更适当一首歌的歌词。

唱歌的人并不同意,唱自己的歌的台湾民歌运其实也已经悄悄吹起,我目睹它的发生而不觉。杨弦唱《乡愁四韵》的历史时刻,就在学校里的育馆,我也在现场,但我只盯着台上一位负责打击乐器的美女。不久,《我们的歌》和“金韵奖”的唱片也开始出版了。着吉他的齐豫,常常就坐在文学院天井的草坪上;更继任的李双泽也不遥远,同学相约到淡去听歌,听的就是李双泽。其实一切风云已猖质,像蝎子乐团(Scorpions)的歌词唱的:

An August summer night

(1 / 10)
地下乡愁的蓝调

地下乡愁的蓝调

作者:马世芳
类型:阳光小说
完结:
时间:2017-06-05 20:51

大家正在读
相关内容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桅子阁 | 
Copyright © 2025 桅子阁 All Rights Reserved.
(繁体中文)

联系管理员:mail